每個人對於相同的故事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詮釋。
如何詮釋它帶給你自己的意義全看個人,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個提供你做事方法的經驗,未來若是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你將會有更多種選擇來應對這個問題。或是它可以做為一種警惕,告訴自己可以如何避免自己不想要的情況發生。
而在看待過去的故事時,盡量抱持客觀立場,不帶有任何情緒。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中提到,我們人格結構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狀態。而其中兒童自我狀態是充滿情緒的,這些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恐懼、憤怒。而又以憤怒的情緒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痛苦。憤怒隨之而生的是對事物的不滿、排斥、抗拒,在這樣的情緒干擾之下,我們將喪失客觀性,不去探究事物的本質,而是一味的檢討自己、怨懟他人,試想著「如果事情能……就好了。」然而,腦中試想的這一切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一直去合理化不存在的假想,則讓我們彷彿是不斷在滾輪內奔跑的小鼠,耗盡了力氣但卻仍停留在原地。
如何跳脫出這樣的迴圈,進而改寫過去經歷帶給我們的意義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給的建議是,試圖讓自己保持在「成人狀態 (Adult Ego Status)」,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情況。練習把自己當作是旁觀者,客觀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
我們的內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決定看待一件事情時是否要帶有情緒。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目前處在什麼樣的人格狀態,練習在不同的狀態之間自由切換,而當你能心平氣和地看待過往令你傷痛的事件時,這個過去便不再是你的創傷了,它只是一個事件、一個獨特、屬於你的故事。
《收穫心態》則點出過去發生的事情,終究只是個事件,是個中性的詞彙,本身並不包含任何情緒或意義。而當們在面對它時所產生出的各式情緒、詮釋出的意義都和「我們自己」有關係。若是我們拿過去的經歷和他人比較,我們將進入落差心態,並且將他人視為敵人,進而產生出更多的負面情緒;而若是我們將之放大,不停地檢討自己、批評自己,則對自我的信任感將降得更低、將自己視為「受害者」。
人生很簡單。一切都是因你而生,不是隨機。每件事都在最正確的時刻發生,不早也不晚。當然你不必喜歡它……但如果你接受,一切會更簡單。
試著掌握主控權,不要被過去的事件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在事件中找尋我們有的收穫、重新定義過去帶給我們的意義、反思這個事件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經驗值。專注在收穫上,並且帶著感恩的心,我們將能重拾正面心態,創造更多收穫,讓我們的思考有更多的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