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還可以活多久?——一堂關於生命的課程

前兩個月都是在不用值班的科別,這次進到內科,第一個月就是腫瘤科,面對幾乎都是疾病末期的住院病人,隨時都要處理因為化療藥物或是腫瘤所引起不可逆的併發症,在入科之前心裡蠻忐忑的。

在上工前一天把病人資料看好,心中大致上有個底,知道臨床上可能會遇到怎麼樣的病人、什麼樣的臨床情況。在主治醫師查房之前,例行性的先走一圈病房,問問病人近期狀況。其中一個病人在我拉開門簾之後,就一直盯著手機看。

稍微跟病人解釋目前住院治療方向,蒐集一系列病人生活上的問題包括吃東西、睡覺情形好不好、疼痛問題、呼吸、水腫…等,問她這些問題時,她也只是微微點個頭愛理不理。這樣的病人在醫院裡不算少見,所以沒有太在意她的不理會。在要離開準備拉上門簾之前,我也例行性的問:「還有沒有什麼想問的呢?」就在這時,她才抬起頭說道:「醫師,我還可以活多久?」

醫師,我還可以活多久?

這個問題實在是嚇到我了,可說是一針見血,直接且尖銳地說中每個人都避而不談的核心問題。在實際去看病人前我做了許多功課,包括病人過去疾病治療情形、打化療有沒有效、有其他轉移的腫瘤嗎、疼痛控制如何、什麼時候抽血、引流管位置、引流量……等等,但卻沒有想到,病人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自己還可以活多久的殘酷議題。我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腫瘤轉移到肺部,兩側肋膜都有積水,積水會影響呼吸的情況,疾病的變化可能非常快速也可能慢慢進展,我無法跟你保證能活多久,但要有心理準備就是了。」

後來想想我當時的回答,有說跟沒說一樣,根本沒有安慰到病人吧!

之後每天去探望她,基本上都只有看見她跟外籍看護兩個人在病房內,幾乎沒有看到病人的家屬,有嘗試想約家屬當面談談病情,但是病人的兒子卻因工作、家庭等因素一直推託,只有用電話連繫。會一直想要當面和家屬談的主要原因是以目前病人嚴重肋膜積水的情況,預估是出不了院的。至於後續可能會遇到的緊急醫療問題,像是插管、CPR、升壓藥等藥或不要的決定,都必須要有充分的溝通下來共同決定。

一開始看到這樣在生命末期病人的前一兩周,自己的心情一直不是很好,變得很多愁善感,會一直想到:如果某一天,我最愛的家人跟他們一樣,走到生命的最後,那我該怎麼辦?又或是,如果現在在病床上的人是我呢?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將要走向終點的自己?這幾個問題時常在腦中出現,每次想到就會變得憂鬱一些。

在某個假日和家人去走步道賞櫻,儘管只有半天的行程,但是難得跟家人一起出門,吃好吃的食物、聊好好笑的話題,在整個旅程中大家都好開心,也很珍惜這樣一起同樂的時光。然而,當自己獨自一人回到宿舍時,我卻哭了,因為覺得總是被時間推著向前進,美好的時光過了就是過了,我們真的帶不走任何東西,又想到病房中的末期病人們,如果那個狀態就是我們的終點,那麼,我們活在這世上到底擁有什麼?又能抓住些什麼?

對於死亡、人們對抗時間流逝的議題,反覆在我腦海中浮現。而空閒時看的訪談和貼文漸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幫助我從「逃避」死亡這個是實轉變為「積極」的面對。

第一:不能喝酒的圖書館,導演盧建彰 Kurt 的訪談 〈我逃避的方式還滿積極的〉

https://youtu.be/BXL7CfNydFg?si=zuCG8vxTt-UFv_Pg

  • 訪談十分精采,訪談裡頭首先提到「臨場感 (Sense of presence)」的問題。導演把生活在這世上比喻為一場遊戲,有一定的遊戲規則,人們則是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參賽者。然而,這個遊戲不斷的在進行,身為參賽者的我們「有意識」知道自己在玩嗎?還是說身在遊戲裡的我們沒有在玩,而是被玩,被規則玩,這或許是最恐怖的事情。這裡的「玩」,我解讀為「是否有好好過生活、體驗當下」。工作時是否享受在工作的當下,還是一心想著下班、如何升遷、和別人比較薪水;選擇科系職業時,你考量的因素是什麼?是金錢遊戲?興趣使然?還是逼不得已……是否「有意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選擇,那麼選擇才有意義。
  • 最打動我的是結尾的部分,導演提及自己的爸爸肝癌末期的故事。我們何時離開人世是個未知,但是,某一天,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生命即將畫下句點的時刻。在那個時候,我們肯定沒辦法像現在一樣可以開玩笑,無法再這樣奔跑。而這並不該要我們悲觀地接受這樣的事實,而是在那個時刻到來之前,我們就好好地開玩笑、好好奔跑。好好善用可以隨心所欲的自由,不僅是要對得起你自己,還要對得起那些無法奔跑、無法開玩笑的人。現在能夠做任何美好的事情,你就好好的做,因為總有一天,你會不行。
  • 我們無法將時間暫停,而死亡是生為人的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就如同訪談的標題一樣,積極的逃避,甚至是更好的,積極地接受。「向死而生」我想,這也是雷同的觀念:接受時間不停留的事實、接受有一天我們會走向死亡的事實,然後好好的享受當下的生活、好好的去做喜歡做的事情,我想這便是我們面對生命終點能採取最好的應對方式。

第二:〈死亡,不是悲傷的事〉—— FB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25/02/19 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isyWorldNews/?locale=zh_TW

  • 文章先是用作者在大學生課堂上詢問兩個問題開場:「親愛的,你快樂嗎?」「親愛的,你悲傷嗎?」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而我自己的答案則是兩者都不是,說不上快樂也說不上悲傷,那我,到底有沒有在生活?接著,作者提到如果青春是悲傷,那麼死亡又是什麼?說到死亡,大多數人反應是恐懼,甚至會用永生或是轉世的概念藉此逃避這個必然的事實。然而一直假裝自己能永遠活著的幻象,卻也讓我們沒有真正的活著。難道一定要等到生命垂危、罹癌…等時刻才能意識到生命的美好嗎?
  • 另外,作者也提及一位患有乳癌的朋友,如何用「聰明」的方法面對死亡。她說或許癌症是一項禮物,它讓你的心定下來、讓你看見你平常看不到的東西:你所擁有的事物,包括愛你的家人、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還可以正常呼吸的身體……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能身為住院醫師,藉由照顧病人,以觀察者的身分接近和思考死亡的這個議題。沒有人可以預知生命會在何時下句點,然而,死亡卻是必然的事實。欣然接受生命的終點,積極充實的過著每一天,或許是個聰明的應對方式。願你我都可以「有意識」的「選擇」自己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生活、體驗生活,好好地在這個世界上「玩」一遭。

ps. 之後在病房最後幾天,我又去找了那位病人,並且對「醫師,我還可以活多久?」這個問題重新回答一遍。中間有些問答,但大概的意思是:我真的無法跟你講一個確切的數字,因為連我自己也都不 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但是,好好地把握每一天,好好的珍惜每一口呼吸的空氣吧!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最後,我搭著病人的肩,很真誠地跟她說:謝謝你,讓我上了一課,一堂關於生命的課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