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己——《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重新寫下我的故事(1)

woman, person, sunset, dreams, alone, lonely, alone, alone, alone, alone, lonely, lonely, lonely, nature, lonely, lonely

Re-define your own story.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我去年閱讀過的書籍,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心理師,透過展示作者本人、來諮商個案的故事,帶領讀者從中領略一些心理學的道理與知識。書中的核心觀念:「人想要改變,需要在與他人的關係裡改變。」,這讓我想到阿德勒提出的:「人的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看完這本書之後,內心的衝擊是蠻大的,從別人的故事中似乎也看見自己的故事,找到和他們之間一些些的連結。但就僅止於「覺得」需要將故事挖得更深,沒有實際地挖掘下去。

今年一月初到圖書館找書,在書架上找書的同時,意外地看到《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稍微翻開書本內容,很多空格可以填入自己的想法。剛好那時的心理狀況有些低潮,覺得是時候來正視自己逃避已久的內在問題,於是就擱著本來要借的書,一頭栽進《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

書中內容的安排很像心理師作者到你的面前,漸進式的引導你,讓你說出從前你一直迴避的故事,也會帶領我們重新看待這個故事,找出新的敘事點

我很喜歡作者用快照的方式捕捉當下真實的自己,讀完這本書一共會收集六張快照,回顧第一張到最後一張,我看到了內心的轉變,也為經歷這樣轉變的自己感到開心不已。

以下是節錄我的故事……

**底線的部分,是書中的提問,後方的冒號部份是我個人的回答**

Chapter 1:從前從前,有個不可靠的敘事者自己蹲進牢裡——勇敢凝視你的故事

我為什麼會翻開這本書:住院醫師階段剛選科,但對於自己的選擇會反覆的自我懷疑,每每看到別人的選擇,就會不禁問自己:我的選擇對嗎?好像人生一直卡在選擇的十字路口,無法繼續向前行。

當下的感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自知之地 Place of Knowing 」,那裡的我們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但那些答案常常被朋友家人等社會「噪音」淹沒。也許是因為逃避,又或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我們似乎開始忽視、扭曲那些感受。然而,情緒就像是羅盤,它會讓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 冰山之巔:作者要我們回顧每天佔最大多數的三種心情,我意外發現我的情緒是:困惑、焦慮、逃避
  • 人生的每一幕:幾個存在於內心深處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會勾起負面情緒,像是恐懼、自卑等等,但抽絲剝繭之後,發現,大多數令我感覺不好的故事都有幾個特點: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展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從眾心態 ( 追求成為在他人眼中所謂的「正常人」)
Chapter 2:仔細檢視你的故事——發現故事裡的彈性

「我們是我們告訴自己的樣子。」

  • 用一句話總結人生:我一味迎合別人。
  • 再次檢視我的問題 (假裝自己是關心你的另一個人):我時常把別人怎麼看我放得好大好大,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先考慮他人的想法,這樣好累。我應該多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 紀錄腦海的聲音:這一段作者要我們紀錄平時會對自己說的話 (像是背景音時不時在腦中播放)。「人一生中最常對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可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話不一定溫和,不一定真實,不一定有幫助,甚至不一定尊重。」
  • 我的背景音:我不被別人愛、我永遠比別人差…
  • 真的是這樣子嗎?如果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呢?我一直被愛著,被我喜歡的家人愛著,被在乎我的朋友、同室愛著。無需和別人作比較,條件各方面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比較沒有價值。
Chapter 3:冰山之下——發掘人生故事裡的主題與模式

重蹈覆轍的背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就像自動駕駛那樣,在沒有主動意識的情況下做出許多選擇。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選擇之下,又會回過頭去塑形我們的行為模式。

  • 模式隱於前:我經常隱藏情緒,憋在心裡、如果我覺得某件事不容易談,我會乾脆避而不談。

防衛機制:大腦是個很神奇的機制,它保護我們遠離那些可能讓我們受傷、痛苦的事情,這個策略便是「防衛機制」。當我們在使用防衛機制時,幾乎不會意識到這個機制的運作,雖然它看似保護了我們遠離痛苦,但也會把問題複雜化,使我們無法分離故事裡的行為與情緒。

  • 我發現我自己常使用的防衛機制是「逃避」、「壓抑」。逃避目前的問題,常常用鴕鳥心態的方式,覺得不去看它就沒事了,直到問題大到自己無法承受才想去做改變。另外,我也時時常把自己的情緒藏在心底,很少向人傾訴,導致我和人群疏離,不太容易和人建立緊密關係。

依附類型: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可以追溯至幼年所建立的人際關係。

  • 在一個測驗中,我選擇的選項有:「我擔心別人更了解我之後會不喜歡我」「我經常煩惱我沒有吸引力」……測驗結果顯示我基本上完全符合「逃避型的依附類型」,這和我的防衛機制非常有關連性。
  • 仔細去分析這種行為模式,發現和小時候的一段創傷經歷息息相關,然而,作者要我們去想童年時期之所以會有這樣逃避的行為,是因為我們那時尚未有足夠的能力,得用具體的行為來保護自己,但若是把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分開,這樣的行為是否還能保護你免於受傷?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逃避行為反倒是把我的推離人群,長久以來的疏離,讓我感到寂寞。
Chapter 4:從人際連結裡找線索——以換位思考認識自己
  • 跟著羨慕走,從羨慕中找到自己的渴望:作者要我們列出生活中三個羨慕的人,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渴望的是什麼。我發現我很嚮往建立自己的事業能言善道的口條能力廣闊的社交圈等。知道自己的渴望之後,便可以為這些目標建立行動步驟,將自己從被動轉為主動

主動調整互動模式:人際關係就如同一隻舞,和對方的共舞模式決定了兩人的關係。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動和反應,凡是從自己開始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