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己——《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重新寫下我的故事(2)

switzerland, sunrise, mountain, clouds, sunlight, sky, morning, nature, fog, landscape, switzerland, sunrise, sunrise, sunrise, sunrise, sunrise, mountain, morning, morning, morning
Chapter 5:最深的恐懼,最大的盼望——The Ultimate Concerns

精神病學家歐文·亞隆曾提出人有四個 Ultimate Concerns (終極議題):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

  1. 死亡:人的一生唯一確定的是就是人終就會死亡。把焦點放在活在當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今天一定不會回來」,知道了這一點,我們看待今天的方式是否變得不同,對於現在運用時間的方式是否滿意?
    • 之前很少去留意一天24小時,我的時間分配是如何。扣除睡覺、工作的時間,大約剩下6-8小時可自行運用,然而,過去的我在這段時間也只是做著例行的家務事、滑滑手機時間就這樣流逝了。
    • 我應該要將這些時間拿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改變。像是運動維持身材、閱讀書籍、寫自己的閱讀紀錄、紀錄整理自己的靈感想法、維繫人際關係、和家人聯絡……等。
    • 另外,作者也要我們列出三個遺願清單:「在我死前,我想_______。」
      • 在我死前,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 在我死前,我想精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 在我死前,我想帶家人去歐洲自助旅行。
    • 這個練習讓我知道自己重視的事情是什麼,每天應該要多花時間去實踐,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2. 孤獨:人際網絡隨著科技網路的發達,漸漸鬆脫,我們時常深陷於網路之中,忽視了和人建立真正的連結。作者提出其實我們一天之中有很多產生連結的機會,可是我們卻很少看待這樣的每一 天。我們可以藉由思考早上、下午、晚上,這些時段我們可以如何主動認識或被認識。
    • 以我的工作模式為例:
      • 早上:到護理站瀏覽病歷,處理例行公事時,我可以主動和旁邊一起工作的同事聊聊工作或是生活上的瑣事;在和護理師討論照顧病人問題的時候,也可以藉由觀察對方、誇獎對方……等來拉近彼此的關係。
      • 下午:查房的時候,除了詢問病況之外,可以多關心病人、家屬他們照顧的情況,平時生活習慣等,或是坐下來和他們聊生病以來的心路歷程。
      • 晚上:參加社團,依自己的興趣參加網球課、線上讀書會、線上社團的聚會等等,跨出自己的社交圈,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
  3. 自由〈歡迎光臨荷蘭〉這篇文章將生活的不確定性用故事來比喻:你原本滿心期待要去義大利度假,行前已做好景點、交通、美食等等的規劃,然而,飛機降落後才發現自己來到了荷蘭,你對於義大利美好的憧憬全部泡湯。這時,你會緊抓著為什麼不是義大利的質疑,還是放下對於義大利的憧憬,好好享受荷蘭?
    • 探索你的「荷蘭」——拆除我們在人生路上為自己設下的路障
      • 哪些期待限制了你的自由?(因為……所以……)
        • 因為我的文章寫得很糟,所以我不想發文、寫部落格。
        • 因為我講話會結巴,所以我不想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
        • 因為我沒什麼特色、身材不好,所以沒有很多朋友。
      • 換句話說……
        • 如果我定期發文、寫部落格,我可以記錄生活,甚至認識更多人。
        • 如果我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藉此紓發心情,得她他人的意見回饋。
        • 如果我認識更多朋友,我可以有更緊密的人際連結,讓生活不再空虛。
  4. 無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回首過去,是否覺得過往的點點滴滴充滿價值、意義?儘管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尋找自己終究是在乎些什麼,並為過去賦予意義
    • 從懊悔中學習
      • 回首過去,我有哪些懊悔?
        • 沒有在開刀房主動和之前認識的學長打招呼。
        • 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運動習慣。
        • 沒有在工作之後積極地和學生時期的同學聯繫。
      • 懊悔 ⇒ 改變
        • 我發現我的內心是很渴望和筠有連結的,但往往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過去我不大敢踏出那一步。或許漢人建立連結並沒有想像中的難,化被動為主動,我可以積極地爭取我想要的。
Chapter 6:走出牢房——從知到行

「生命的本質是變,而人天生抗拒改變」

前面章節挖掘自己的故事都是在幫助我們「自我覺察」,然而作者提出自我覺察僅是安慰獎,若是接下來不採取行動改變,那麼,這些領悟便一點價值也沒有。書中提及了「改變的五個階段」,分別是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我發現我時常停留在思考期、準備期之間,但遲遲未採取行動。也許我可以將大目標拆解成幾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並且徹底執行, no excuse.

放開牢門:「一個囚犯關在牢裡,猛搖牢門,死命地想奪門而出,可使牢房的兩邊根本是空的,囚犯只要轉個方向就出得去」作者用這個畫面來比喻我們時常會緊抓著自我懲罰的敘事捆住自己。過去的故事其實都是中性的,可以有正面的解釋也可以有負面的解釋,然而我們往往選擇讓自己不好過的那一種。

  • 過去的情緒牢房:我大四大五的時候,整個人的狀態幾乎都在低谷,很憂鬱,甚至走在校園內會害怕碰到認識的人,不敢和他們打招呼,覺得自己不論做什麼都很糟,比不過別人。那時的牢房對我來說便是凡事都向外看、跟別人比較,另一方面卻又死守著自己的堡壘,任由負面情緒的漩渦讓我向下沉淪。
  • 回顧當時,我應該要向內看,看向自己,看相內心的恐懼是什麼。原來自我價值感低落、缺乏自信心一直是我需要正視的事情。

——————————————————————————————————————————————–

總結 & 回顧

「人人都有改善人生的鑰匙,但我們常常需要有人提醒,才能想起它們放在哪裡。」

這本書便是提醒人們找到自己的鑰匙,開啟想要的人生。

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書中的練習幾乎都是寫在自己筆記本內。因為想要在部落格內紀錄下我在閱讀此書的心路歷程,又重新再翻閱了一次這本書和回顧筆記本中的作答,很像是透過不同的視角看我過去的故事,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詮釋方式,也在這些詮釋中一層一層的向內探尋,對於自己有很多新的認識。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無形的牢房限制住了,做什麼都綁手綁腳,殊不知設下這些限制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很喜歡作者要我們回顧過往的故事,藉由不同的敘述角度,找出自我敘述的盲點。

  • 原來我一直過於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 原來因為小時候的創傷經歷,在不知不覺中我一直用「逃避」的防衛機制處理生活上的問題。
  • 原來我內心是如此渴望與人連結。
  • 原來我不是生活上的受害者,我可以拿回主動權創造理想的人生。

領悟自身故事陳述的盲點是改變的前奏曲,「行動」才能讓我們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這本書有系統的帶著我疏理過往的故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期待接下來的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返回頂端